查看原文
其他

央视剧评|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:探寻中国文化的基因密码

央视剧评 CCTV纪录 2024-04-26






左右滑动,查看更多


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(第四季)近日先后登陆总台纪录频道(CCTV-9)和综合频道(CCTV-1),迄今为止这个系列已累计打造了100件“会说话”的国宝。


本季(第四季)呈现的是宋元明清时代的文物,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,亦是雅文化的极致精美与民间俗文化的市井烟火交相辉映的时代。  


极简风格美学

年轻态的视觉传达


极简侘寂原力蓝,格雷奶油静奢灰。这些属于现代室内设计类的色卡,其实在古老中国的器物上面,就已经被老祖宗调制出来了。


天青色背景衬着的白釉胚体,是大宋的清雅;黑金搭配所呈现的万历帝乌纱翼善冠,是大明的尊贵。



中国的古人很早就懂色彩和情绪之间的呼应关系——如果说剔红漆器是我们的多巴胺色,那么宋代刻本纸张在今天呈现出的色彩,就是我们的美拉德风……


高级色彩的要义是做减法,中国的古人早就懂了这个道理。


大道至简,少即是多。


全片在紧凑的时长中,抓住了“国宝”们的核心关键点:苏麻离青和高岭土在火焰中的“双人舞”,是元青花的要义,《富春山居图》中拍打岸边的水,是黄公望进退有度的道心,走路带风,衣带飘舞,就是神仙的样子......



这是极简主义的要义,减到只让你看到本质,又不离其韵,纯净而不失生命力。


量体裁衣搭配

个性化的构思创意


与常规电视节目的模式化设计不同,在本片中,就没有任何一集的风格是雷同的。本片根据文物的材质、形状和历史,设计个性化的节目风格,而且角度新奇。


所谓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。


面对独一无二的文物,本片开启了“私人定制”,因物而异,因地制宜——当千古名曲《流水》响起,唐代古琴“枯木龙吟”悄然登场,解说词安然退下,不去抢音色的戏。


当晋祠圣母殿执帕侍女那双哀怨的眼睛在凝视屏幕,对“她”所做的精神分析悄然展开;弹幕横飞的《寒食帖》,见证着对苏轼被贬黄州的声声叹息。个性化的处理,是对“国宝”们最大的尊重。



声音情境设计

沉浸感的听觉空间


为了更好地创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,本片采用了电影的声音设计方法。


例如,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,借助混响和定位的改变,从展厅进入玻璃柜后面,让佛像聆听世界,在声音对不同时空的连接与缝合中,借助实验影像的多重拼贴合成,见证了佛像在跨越数千年岁月中的世事变迁。




又如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上,丰富的动效映衬着几个船工的对话,生动地展现出古代远航船员生活的艰辛与不易。


这些处理手段,凭借声画的同步整合,给听感带来了一种增值效应,它们间离了时空,让声音打开了想象空间。


当然,如果能像第三季中《阿斯塔那俑与文书》那般多借鉴一点广播剧的角色化设计,在历史情境的对白演绎中,代入更多的性格化、情绪化的台词处理和配音设计,将会更加“好听”。


发散思维逻辑

点到面的文化趣旅


本片从一件文物,发散地写到一段历史,一种文化,一类审美,让观众能够从一件文物中就能了解到某种文化的知识点脉络。


甚至在生活的日常动作中,你都能体验到这种文化的底蕴:抬起饭碗,可以从最早的“碗”和手的象形关系,联系到木碗、陶碗和瓷碗的材质变迁;放下茶杯,你可以回味开片的残缺之美及其与自然形态的相似关系;哪怕睡个觉,也有从古代憨态可掬的孩儿枕到今天棉花枕的“畅想”。



这,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。


中国心性智慧

精品化的艺术构思


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(第四季)在延续以往三季灵动、唯美风格的基础上,把文物放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空间和语境中去讲:苗族百鸟衣上,在森林百草间飞舞的刺绣图案,让你轻松GET到少数民族服饰对自然之灵性的归纳和升华,对万物生命的呵护与尊重;


跨越多个历史时期照片和视频合成的居庸关云台,让你轻易理解何谓关外风起、关内云涌;


黄花梨家具和中国文字的形义结合,用几何学理念分拆部件所展示的卯榫原理,让你体验什么是中国的结构力学。



这一套学下来,再去博物馆看实物就更加兴致盎然了。


因此,本片也很适合作为博物馆的新媒体视频,在真文物旁播放。


这,就叫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。


评论员  司达 



更多精彩央视剧评点击

总监制丨梁   红 夏晓辉

监 制丨杨春果 赵颖新

主 编丨杨   珺

责 编丨张晓岩 唐   陟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